慘遭扭曲的思維。

星期六無節目,終於在數名朋友的半威逼下看了過去兩週大家都在熱烈討論的《星期日檔案》,港男港女篇。其實本人一向對這個文化都沒有太大興趣去研究,畢竟我人不在香港,無論我在網上怎樣深入探討,看到的始終都會和現實有所差距。但看了這兩集的專題探討後,我開始瞭解這兩個詞的運作模式。

總的來說,港男和港女只是兩個用來stereotype人的名詞而已,沒啥特別。特別的地方在於一個異常離奇的現象。我發現原來當大家都在用同一些詞彙在同一些地方的時候,就沒有人會再深究此詞的真正意思和屬性,而錯也就從此變成對,變成一個social norm,一個潮流了。

舉兩個例子:

例1)套用在「港女」身上的副標籤--「公主病」。

小妹第一次聽見「公主病」一詞,是在多年前從韓裔好友學回來的。雖然我不肯定這是否由韓國人開始使用啦,畢竟該國最擅長的是「發明全世界」嘛,但既然在韓劇於香港普及前我都未曾聽過有香港人用過此詞,我就姑且當它是源於韓國吧。

在香港,「公主病」一詞適用於要求男朋友把自己當成公主來疼的女生。一個「港女」會認為,為女士開門斟茶拿手袋和遷就女生的男友就等於有紳士風度,反則,該男友就會淪落為沒風度的麻甩,云云。但是在韓國,「公主病」一詞乃是用於一些自以為自己好漂亮好有氣質好多人追好討喜的女生,與港式「公主病」實在是大有不同。兩者的分別在於「港女」會要求別人去為她做事,而韓國女生則只是在過份地表現自信而已,滋擾及負面程度實由前者著著領先。

例2)套用在「港男」身上的副標籤--「電車男」、「御宅族」、「毒男」。

首先講講我對「宅」這個標籤的看法。其實「宅」對我來說一點也不負面。只因為碰巧我愛研究的事物都離不開電腦,而又碰巧我的電腦是連接著我家的插頭,所以我才會「宅」在家中而已。是因為地區性的限制,我才會被人標上「宅女」一籤,這其實和在健身房練肌肉的「大隻佬」無異。

而「御宅族」一詞在日本或西方國家(they usually use the word geek),雖然也帶著些微的貶意,卻還是遠遠不及香港般極端。在加拿大,身為一個geek其實不是一樣值得羞恥的事。因為這邊的人多數會覺得你的專長是一件值得你去驕傲的事,他們還會鼓勵你去參加多些有關該事的活動,好好擴展一下該方面的人脈之類。但是在香港呢卻完全不是這一回事。你看動畫咩?噢,你好毒喎。趕緊遠離你先。

其實古往今來,當某樣事物從一處流傳到另一處的時候,這樣事物也會因應當地文化而作出適當的調整,這是正常的。我真正不解的是,為何好端端的一個標籤在別的國家可以是普通至極的詞彙,但一傳到香港去就會變得要多負面有多負面。

之前和朋友閒聊時也曾討論過相似的話題。結果我們都將這現象歸咎於香港新一代的人在思考時不夠critical。但現在看來,他們實在不是不夠critical,而是已經過度扭曲了"being critical"的意義。懂得批評和找出錯處並不等於一個人會critical thinking,真正的critical thinking是不該這般偏激以及這般沒根據的。

平時在學校寫的expository report都有要求到啦,挑出兩三個錯處後就要有根據地批判錯處,批判完畢後也要附上一兩點是你認為原作者寫得好的地方,再加上自己對該點的意見。現時香港新一代的人在思考時就是因為不夠全面,取不到一個適當的平衡才會變成這樣。對著某一些稍微反常的生態時,往往不是大讚就是大彈(當然是後者居多),根本就沒有好好的從其他角度去看這件事情。試問這樣,又怎樣能真正實行critical thinking呢?

0 意見: